” 他仍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说,欢迎媒体给做负面报道,帮忙吸引更多不怕被裁的人加入。
在这个细分领域,人老美的标杆企业可以干到40%的市场份额,就算我们刚起步,比他们差一点,两年内,只吃下1%的市场,我们也能服务有10多万的目标客户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“市场变化太快,我们要学会拥抱变化。
问题出在那儿?思考1分钟,计时开始…… 妄想二:我们要去搭建一个平台,做规则的制定者 后来,boss们可能也感觉这条路走不通,为了寻求出路,公司高层决定进行转型:从企业管理服务商转型为服务商的服务商。而我们的这套系统给了这些服务商之后,可以大幅提升这些传统服务商的竞争力,他们只需要做存量的转化即可。 我们当时就想着,平台一旦成型,将很快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大的规模,流量大了之后,我们就可以成为规则的制定者,到那个时候,我们赚钱的门道就多了,对上游,我们每一条产品线都可以收供应商的佣金;对中游,我们可以收取企业服务商的年费、月租费、增值服务费、广告费;对下游,我们可以收取咨询费;另外,我们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的金融服务商,做互联网金融……就这样想着想着,我们越想越来劲,甚至有些信以为真了,所有的工作都按照平台的思路去推进,就仿佛我们已经是一个流量巨大的平台。
但是淘宝之所以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能挣钱,关键不是因为淘宝做得有多漂亮,多有名,而是因为淘宝平台有如此巨大的流量。如果我们能手握10多万家企业客户资源,到那个时候,我们基本就可以到D轮乃至于上市了…… 我们心里暗自一思量:现在这个互联网速度,到处都是红海,我们能赶上这么大的一片蓝海,实属万幸;人老美能干到40%,我们这1%的估算比例还是比较保守的,我们这团队背景也挺闪耀的,差也不至于差的太离谱,5%应该还是可以的。
这样的转型思路看起来无懈可击,给在前期士气已经遭受重创的团队打了一阵强心剂,整个团队又像打了鸡血一般,重振旗鼓,各种开会,改产品结构,改宣传手册,改市场方向,改销售话术……实际上,这个战略转型的确产生了一定的效果,企业进驻的速度的确要比以前更快了。
嗯,前景一片光明,这事可干! 后来我们发现,实际走的路远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顺畅,甚至可以说走得很特别艰难。 小米MIX身上体现出来的,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,可以任性地推动供应链为自己的想法买单。
在资本市场最热的时候,说要从某一个品类切入,像小米那样打造一个爆款先实现“单点突破”,再用雷军的“三驾马车”互联网思维拿下一个细分市场,最后实现了雷军说的“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”。 民间的说法有三个版本,A对手挖角,B患上了无法控制的抑郁症,C内部斗争失势。
时光回流到2014年,“小米”这个词不只是一家公司,而是一种现象。 01 大公司的历史大事记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一样,有的地方说的比较细,有的地方说得不那么细。
当你进行
这些企业创始人聚集后,蔡文胜经常约互联网创业者出来聊天,泡茶。 关于变现问题,这里面我列了几个非常成功的例子,包括像二更、一条、papi酱、罗辑思维等新媒体创业公司,我们感觉到它们的盈利能力非常强,做一个投资人很高兴,无论我们是不是他的投资人,我们认为这个商业模式是非常健康的。我们曾经见过一年分红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公司,但全体员工才几个人。 二、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有结构性优势 我们把内容创业媒体跟传统媒体对比一下。每个自媒体在融资前一定要想清楚,自己到底为什么要拿钱。如果不想融资,或者现金流很好的时候,就需要找合适的合伙人,帮你把公司能够做的更大。宏观角度讲,传统媒体无论是广告商还是内容生产商,都会大幅度地向新媒体转移;微观角度讲,纸媒可能逐步转化成微信号,也可能在像头条这一类App上面分发,电视纪录片可能有新的形态比如类军武的视频节目,传统直播也会向新型直播等多种新的